1942年1月,长沙南门10大配资平台,死了一万多个日本兵,活下来的,不再喊“八路”,喊“疯子”。
预10师的背景与战前准备
他们不是精锐,一开始没人信。
预10师,1939年之前,是浙江和福建地方保安部队拼凑出来的,穿着旧军装,打靶不超十环,兵怕拉练,官怕打仗。
冬季攻势一仗下来,摔得稀烂,原师长蒋超雄,在军部大楼里被骂了一上午,撤职。
方先觉接手那天,天刚下完雪,他不说话,直接点名,抽调30多个基层军官,说:“不是军校的,滚。”
他清军官,断补给,练实弹,拆操场修掩体,头一个月,死人了,训练里炸药没埋好,炸飞两个新兵的腿。
“谁他妈怕死,趁现在走。”方先觉在饭堂吼完,没人动。连狗都吓得不敢出声。
接着,他拉来了三个德械顾问团退役军官,穿黑呢制服,说话全靠翻译。
先训班长,再训排长,一人带十人,天天爬炮楼,翻铁丝,躲手雷,十公里夜行军,三次脱靴,负重五十斤,走不动,自己埋枪。
到了1941年底,预10师换装完毕,军帽正、皮靴亮,枪管擦得能照人,没人笑,除了新兵全是老面孔。
长沙的命,靠这一师。
第三次长沙会战,是日军主动发起的,时间点选得刁钻:冬季,夜长,湿冷,枪膛易卡,火炮难推。
敌人是第3师团,“神速部队”,南京沦陷就是他们冲的第一梯队,杀人麻利,撤退从不乱。
国军第十军接防长沙,第10师是主力,方先觉带队,只守一个方向——南门。
防线怎么布?
三层,前线29团,主阵地;二线30团,硬骨头;后备28团,不准动;动,就不是预备,是命根子。
葛先才,30团团长,黄埔八期出身,脸常年晒红,说话只三个字:“杀不杀。”每次报告完,他就问这句。
士兵背地里叫他“活阎王”,前面打仗,他敢冲,后面跑的,他真敢毙。
长沙南门,是个陷阱,三面高地,一面平地,日军要进,得硬攻,可国军要守,就得每一枪都命中。
战役过程与关键节点
开战凌晨两点四十,先是轰炸,然后炮击,长沙上空白成一片,像下雪。
第29团两小时失守。
没人能守住,日军开路的是装甲车和喷火器,紧接着一队队穿灰袍、绑护膝的突击队扑来。
他们不怕死,扑倒一个,还能起来第二个,子弹打完,连长拔了工兵铲,铲弯了,人才倒。
团部报告:“已退至二线。”方先觉脸不变,转身,对警卫说:“把葛团长叫来。”
他没等葛先才来,先叫了督战队,下了令:“凡后退者,斩。”
天快亮的时候,督战队在二线阵地处决了一人,营长,31岁,福建人,退下来说要“请示作战方案”。
枪毙时一句没说,只是看了一眼自己的靴子,没绑好。
“不能让弟兄白死。”葛先才说这话时,头盔还粘着干血。
葛先才回去,集结敢死队,38人,黄埔毕业,选的全是会用刺刀和炸药的。
他让人画了个图,长沙南门外有一条断沟,日军正在那处集结,他分了三组,从西侧松林包抄,自己带头。
一个炸药包七公斤,全身绑满,脸上没表情。
敢死队下沟,遇敌,先炸后冲,二十分钟,日军后集区域火光冲天。
岳麓山炮兵听见信号,十门山炮齐射,把整片山坡打成焦土,日军支援车炸毁两辆。
二线阵地守住了,葛先才回营帐,脱衣服,左臂一块肉不见了,他说:“能喝酒不?”
当天夜里,日军调第3师团剩余力量,再攻。
他们没有退路,后方被第20集团军切断,弹药开始短,空投失败,三天没补给。
方先觉跟参谋说:“第三师团吃不消了。”
参谋问:“万一还有一攻?”
他没回话,只是抬头,看了一眼军帽上已经发灰的徽章。
战后晋升与荣誉
长沙战后,日军退得快,扔下尸体、器械、弹药,还有整整两车的白旗。
南门阵地,堆满焦黑的尸体,29团剩58人,全靠葛先才带上来的30团挡住了缺口。
方先觉没有休息,他走完一圈防线,回军部,脱下军装,抱在手里。
他知道,他升官了。
电令当天送到,第十军军长,由他接任。
没人提庆功,他第一件事,是召集遗属名单,每个阵亡官兵,按军衔,抚恤款不得低于两年饷银,少一文,治罪。
葛先才呢?
方先觉只说了一句话:“预10师师长,该是他了。”
此人战术狠,执行快,不讲情面,军令下,亲自开枪,有人私下说他“像日本人”,他不反驳,只说:“他们是我们敌人,我比他们更狠。”
晋升电报下来那天,他没接,他在阵地挖尸体,找自己带的敢死队。
第28团副团长孙明瑾,在这场战役中表现沉稳,指挥增援果断,未失一枪一炮,会后被升为副师长,兼参谋长。
一年后,常德会战,他牺牲在前线,被炮火击中,整条腿没了,依旧撑到部队转移完毕。
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:“别把我尸体留在阵地上,会烂。”
他们,没留。
国民政府随后授予第十军“泰山军”荣誉称号,文件不长,只一句话:“其坚如磐石,动如雷霆。”
“泰山军”的称号从此写入军籍,每一个新兵报到,第一天要背这句话,背错,不许发枪。
预10师成为全军训练样板,所用战术、命令系统、交叉火力配合、三线防御布置,被编入《步兵进攻与防御》教材。
黄埔军校第十期起,专门设置“长沙会战”课程,葛先才那张布防图,被学生抄了整整十年。
他们背的是阵法,但那些活着的官兵,背的是死过人的地名。
历史评价与影响
长沙南门守住后,最震惊的不是国人,是日军。
第3师团参谋长堀尾隆夫回国后向大本营汇报:“此敌非前敌,纪律铁,战力狠,部队不退。”他用了一个词,“不退”。
日军内部资料记载:“预10师使用三线防御结合反突围战术,极大削弱我正面推进能力。”
他们承认,这是败仗。
长沙会战后,湘中一带,民众开始称呼南门为“血门口”,尸体一度堆到街巷,长沙人用木板把尸体和水渠隔开。
不是为了怕臭,是怕流入井水。
方先觉之后说过一句话:“军不成军,法不成法,打什么仗?”
他靠军法立威,靠纪律维持阵地,当督战队开枪时,有人说残忍,可若不是那一枪,整线就垮。
历史没给他多少好话,他不是名将,也不爱讲话,他只记得一个数字:长沙南门,打掉了3师团七个中队,打空了他自己两个团。
预10师后来的命运也没好多少,衡阳保卫战,打了47天,死伤过半,最终失守。
有人说,是预10师败了,可日军报告里,专门标注:“此敌甚勇。”
有时赢,不是为了胜,而是为了让对方知道,你不是软骨头。
长沙会战,是预10师最硬的一战,后人很难理解。
为什么一支“预备役部队”,能守住主力都守不住的口子?
不是训练,不是装备,是葛先才一句话:“要死,死阵地里。”
方先觉听完,只回一句:“很好。”
结尾
长沙南门,现在是公园,有人遛狗,有人下棋,没人知道脚下埋过多少人。
石碑上写的是胜利,没人写过预10师的番号,也没人写方先觉、葛先才、孙明瑾。
他们不在名将谱里,不上教科书,也没进纪念馆。
但那年冬天,他们用三层阵地、38个敢死队员、一个掩体打穿了第3师团的正面。
日军撤退时,在地图上画了个圈,标着“极危险区域”。
圈的正中,写着两个字:“疯军。”
天盈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